19世紀80年代崇當鋪文門城樓
  本報記者 鞏崢 辦公室出租通訊員 張海濤
  圓明園被焚毀後的殘景、八國聯軍列隊進午門的瞬間、崇文門城樓下護城河水緩緩流淌的景象……昨天,位於北京市馬甸商圈設計之都大廈的中國攝影展覽館正式開館,近現代諸多珍貴的影像資料薈萃一堂襯衫。其中百幅反映北京風貌的老照片備受關註,從中可以一窺一個多世紀以前的京華滄桑。
  昨天展出的珍貴老照片,大都出自百餘年前在華外國攝影師之信用貸款手,現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珍藏。其中一位名叫托馬斯·查爾德的英國攝影師的作品,最為引人註目。
  查爾德1841年出生於英格蘭一個建築學世家,1869年他成為一名非職業攝影師莊臣。1870年,他受雇於中國海關作為燃氣工程師來到北京。也正是從這時開始,查爾德利用業餘時間,帶著相機游走於北京城內外,拍攝了數百張照片。
  比如他拍攝於1875年的清漪園萬壽山。1860年,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全部破壞。後來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複此園,1888年完成,恢復了原清漪園的格局,並更名為頤和園。照片中反映的正是清漪園萬壽山被毀後的樣子,山下曾經富麗堂皇的大報恩延壽寺已是面目全非。
  緊接著,查爾德又於1877年拍攝了圓明園西洋樓。1860年,英法聯軍一把大火毀了萬園之園——圓明園,西洋樓是園中少數於火中幸存下來的建築。雖逃過一劫,但從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出,曾經美輪美奐的西洋樓已是破敗不堪。
  同樣拍攝於19世紀70年代的清漪園十七孔橋和銅牛。圖中可見銅牛基座周圍被毀的欄桿、昆明湖上的蘆葦、一片蕭瑟的皇家御苑。銅牛旁坐著一位落寞的平民,更為畫面平添了幾分凄涼。
  這三幅照片,詮釋了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。不過,查爾德的作品並不局限於此,還有很多溫馨的畫面。
  1876年,他鏡頭下的北海團城和白塔,是那樣的靜美。白塔、團城,岸邊柳樹、白皮松,倒映在因長時間曝光顯得亦幻亦真的湖水中,讓人陶醉。還有19世紀80年代的崇文門城樓,那時的護城河水正緩緩從腳下流過。
  除去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之外,昨天的展品中還包括中國第一臺木質外拍相機、中國批量化生產的第一款機械相機……展覽將面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,展期持續一個月。  (原標題:百幅老照片折射舊京滄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v38kvgks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