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立美
  雲南魯甸縣發生6.5級地震後,大批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紛紛涌入災區,但是不少志願者並未受過專業訓練,同時大部分志願者對於災區的需要也很迷茫。各界人士建議志願者暫緩進入震中,為專業救援留出生命通道,為黃金72小時救援贏得寶貴、高效時間。(8月5日央視新聞)
  地震救援進入第二天,道路擁堵成為救災的最大障礙,專業隊伍的救援車輛難以快速進入災區,運送傷員的救護車輛難以爭取最寶貴的搶救時間。這一點與去年蘆山地震發生後遇到的狀況如出一轍,顯示公民在震後救援上激情有點過剩,理性有所不足,政府在引導公民參與震後救援上的工作做得還不夠。
  從汶川到玉樹,從蘆山到眼下的魯甸,公民社會在抗震救災中不斷成長、成熟,展現了公民社會強大的力量。然而,震後救援不同於一般的志願服務工作,它是一項技術活、科學活、專業活,特別是存在發生次生災害的風險下,外地人員參與震後救援更需要技術性和統籌性。
  現在仍處於震後救援的黃金時間,一切當以讓專業救援隊伍深入災區,盡可能輓救生命為首要原則。每一位關心災區同胞的國人應當站在理性的視角支持震後救援。當我們既不懂專業救援技術,又對災區情況不瞭解,那麼儘量不要私自參與震後救援。與其開著帶不了多少物資的私家車前赴災區造成交通擁堵,幫倒忙,倒不如將捐獻的物資交由政府部門統一運往災區,這可能比直接去災區更實在、更現實,也更有效。
  抗震救災需要激情的公民,更要理性的公民,只有理性才能真正地成功應對災難。換句話說,沒有親自到災區,不代表不關心災區的同胞,不去災區,有時恰恰是一種理性態度,是對震後救援最大的支持。  (原標題:不盲目赴災區也是一種支持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v38kvgks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